厦门古早美食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龟”在闽南地区由来已久,每逢祭祖、拜神等大小民俗节日,贡品桌上都少不了“龟粿”。新年所用的“龟粿”,一般都描刻有龟纹,还有福、寿等较为吉祥的文字图案,寓意着闽南百姓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求!
“红龟”是闽南新年“拜拜”的贡品清单中,不可或缺的一味,当然,这款美味并不只是春节限定,平时在“龟粿店”也能买到,老一辈不时还会用它来做早餐!“红龟”的内馅多以甜味黄豆粉为主,也有咸口的笋丝、菜脯等口味……
除了“红龟”外,还有部分闽南人会搭配上一些鼠壳粿,颜色和青团相似,清新劲道的鼠壳粿包裹着丝丝清甜,是春天的味道。
在不少花生汤店或是“龟粿店”还能见到的这种豆包仔粿,糯米皮包着豆沙蓉,细腻清甜,是老厦门再熟悉不过的茶配点心。除了甜口的馅,还有咸口的馅,里面包有豆皮、木耳、红萝卜等,一口咬下外皮软糯Q弹、内陷丰富诱人,忍不住又多吃了一个。
<02 >
碗糕
与“龟粿”齐名的,当然还有闽南人家必不可少的“碗糕”!也是祭拜时的一种糕点,有些地方又名“发粿”,寓意着“发财”、“发福”和“发家”。
对于热衷好意头的闽南人来说,这一块“碗糕”,讲究可大了!水与米粉、面粉的比例相当重要,再加上适当的蒸煮温度,才能烹调出一个个“又发又涨”的“开口笑”大碗糕。
两种不同颜色的“碗糕”,也各具风味。白色的为纯米浆调制,而褐色的则为“田螺肉碗糕”,得名于其中心还有一块特别韧特别香的肉仁,很像田螺肉,又红又赤,又光又亮,所以才叫做“田螺肉碗糕”,两种都是贡品桌上的“人气王”!
<03 >
甜粿
“甜粿”其实可以理解为闽南人的年糕,也是贡品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款美味。形如满月,颜色有白有淡黄等多种,质地柔软,气味清香,清甜可口……
之所以称为“甜粿”,当然是由于它的甜味啦!大米与白砂糖还有蜜冬瓜条、金橘等配料,通过多个步骤制作,才能获得这油光透亮,入口软润不粘牙,爽口芳香的美味。
不论是直接切片油炸,或是裹上蛋液放入锅中煎至金黄焦香,趁热一口咬下,甜甜糯糯的口感,再配上一杯热茶,简直美味得不行,或是来上一碗经典白粥,也是美味至极!
<04 >
三牲(五牲)
这其实也是闽南地区流传许久的“古早味”。据说因为旧时大家都相对穷苦,一年中只有过年才会盛大的放肆开荤,才有了这样的传统……虽然这些食物现在随手可得,但准备“三牲”,早就成为了闽南家庭的标配。
三牲一般为鸡肉、鱼肉、猪肉等三种。现代大家的生活都相对富裕些,更多人选择了五牲,一般为全鸡、全鸭、全鱼、全猪、全羊……也有用鱿鱼、猪肉、猪肚等进行替换,猪肉切记需烫熟。
<05 >
五果
在闽南的“拜拜”习俗中,“五果”主要以菠萝、柑橘、梨子、红枣、苹果五种水果为主。它们均有吉祥的含义,“五果”也象征五行,也比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一众生果之中,有两样必然会出现在贡品桌上的,其中之一就是“凤梨”!因其闽南语为“旺来”,取其“旺”音,寄予“兴旺”之希望。试问哪个闽南人“拜拜”能少了它?不过,回想起来,似乎都是一颗从除夕摆到正月十五,从来没有进过嘴……
这其中之二,便是这不论南北都爱的“柑橘”,柑橘二字闽南话分别叫做“甘”“吉”,皆有生活好彩头的希望。但也不是所有橘类都行,一般都选择个头较大的芦柑、贡橘等品种,像人见人爱的“砂糖橘”,就因为个头较小,无缘“上场”。
<06 >
六斋
"斋"在这里是素菜的意思,是相对于“牲”而言,也是拜拜中的荤素之别。大部分人都知道,六斋指黄花菜、木耳、香菇、冬粉、花生、红枣这六种素食,有具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意。
“六斋”一般都是拿出来多少,“拜拜”结束后原封不动的再次摆进它来的位置。亦或是和“三牲”一同入菜,成为过年桌上的美味之一。
<07 >
炸物
前文提到的几种食材,基本都在贡品桌的“前线”,而咱们接下来说的各式“炸物”,则是“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年关将至,闽南人家中的油锅,总有一天是连轴转的……
醋肉、菜丸、海蛎、豆腐、菜头粿……你能说得出的美味,都会出现在闽南人新年的餐桌上,至于以何种姿态现身呢?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08 >
海瓜子
厦门海鲜百百种,哪几种才是厦门人的“心水年味”呢?这味“炒海瓜子”,应该是超多“老厦门”的私藏美味吧?
新鲜的海瓜子,还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翻炒,才能保证其肉质紧实,上桌不缩,再加上些许咸味,难怪人家都叫它“金不换”,有这美味,谁换呢?
<09 >
血蚶
有多少人每年都在餐桌上期待着这一味?小时候看大人吃着血蚶,吃到满嘴“流血”,略带“惊悚“,但长大后却依然沦陷在这一美味当中。
在闽南,吃血蚶可是有规矩的!吃完的血蚶壳不能扔掉,要丢到床底下才有招财的作用,直到初五再清扫出来。
< 10 >
上元丸
闽南人的年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元宵”宣告结束!而临近正月十五,街市之中就会多出“叩叩叩…”的响声,“老厦门”就知道是“敲上元丸”的日子又到了。
在闽南语中“元宵节”又叫“上元”,这是从古时流传下来的称呼。“元宵丸”也自然被称为“上元丸”。但和超市中购买的速冻汤圆不同,闽南的“上元丸”配料可以说是超丰富,笔者幼时曾多次“偷吃”阿嬷未做好的汤圆内馅,那叫一个香甜!
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碎,加入白糖、芝麻、冬瓜糖、金桔泥再以焗葱白拌猪油,一同搅拌,用特定容器敲打成丸馅。沾湿后置于干糯米粉盘中,反复数次翻滚,煮熟后香甜而不腻。
“六斋”能原路回收,但“三牲”只能全部入菜,因此“拜拜”后,家里就会多出鸡汤、猪肚汤、猪脚汤……超多汤汤水水,或是各式荤素搭配的菜色,而这些菜色,将会是初一至初七,闽南人家中的日常食物!
<01 >
正月初一!妈妈叫你吃面线啦!
大年初一唤醒闽南人的是什么呢?鞭炮?红包?祝福?不不不,当然是这一碗热乎乎、料多多的新年面线啦!
为什么要在正月初一清早就要吃一碗面线呢?据说是由于,面线在闽南一直有长长久久的说法,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长寿!那这何来进阶呢?别急,喝上一口汤你便知晓……
汤一入口你就会发现,原来都是“拜拜”贡品所制的鸡汤、猪肚汤等汤品为底,再仔细一扒拉,醋肉、菜丸、海蛎……各式炸物也都在这一碗之中,真能称为“物尽其用”!
<02 >
春节!不“围炉”要干嘛?
在厦门的除夕饭桌上,少不了各式海鲜花样上桌。大部分厦门人会选择最方便的围炉方式——烫火锅。有了海鲜坐镇,只需要把各种好料依次往锅里放下,这味道,自然错不了。
老人家还会在厅堂中案桌摆上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不过,一两天还能接受,笔者家中某一年,曾经从初一至初六,天天都“围炉”,围到笔者那几个月看到“火锅”都要退避三舍……
“时馐”就是闽南语中零食的意思,“囡仔爱年兜”的原因,一大部分也来自于这里。闽南素来有,新年客人进门要“甜一下”的习俗,早期闽南家中都会准备上各式蜜饯甜点,但随着时代的转变,这些“古早味时馐”,也渐渐变成新潮流行的零食……
辇宝饼、雪片糕、花生糖、咸梅糕、蛋花酥、米香、花糖……这些如今听来已经稍显陌生的名词,曾经是一代、甚至几代厦门人生活中关于甜蜜的代名词。
<01 >
瓜子
过年居家必备的美味之一,不论是闲聊、追剧、看春晚……甚至是下酒,一把瓜子都能完美适配!
没有嗑瓜子嗑到上火的春节,都是不完整的春节。闽南人还酷爱盐渍的瓜子,嗑多了盐巴深入双唇,造成了一种虚弱的“惨白”,久久都不能好转,但又克制不住瓜子的美味,一嗑就是小半天……
<02 >
寸枣
最常见到寸枣是在过年的时候,因为寓意着“甜甜蜜蜜”,所以几乎每家里都会放上一大盆。
咬在嘴里酥酥脆脆的, 外皮上带一点白砂糖,多吃两块就知道应该配茶了。
<03 >
冬瓜糖
小时候的冬瓜糖作用可大得很,既可以泡水喝降火,也可以一颗在嘴里可以含上许久。还能做正月十五的“上元丸”,但长大后吃,总觉得甜得有些“诡异”,怎么都下不了口。
<04 >
贡糖
再熟悉不过的贡糖,除了直接吃,其实像薄饼之类的菜里也多少还会用到一些。
厦门的贡糖最古早的都是用红纸包着的,咬一块在嘴里,外皮压得很实,一碰到内里就能松软地落了一口,一吃就停不下来。
<05 >
嘴口酥
要说到嘴口酥厦门人不一定反应得过来,但要说一声cùi kāo suō,老厦门都能心领神会。这道如今已经很少见到的小零嘴,却曾经是小时候茶桌上的顶级配置。
长得是铜钱模样,一口就能吃进去一个,一放在嘴里就酥香满口,但多吃了两个立刻就上了火,也因此常常被阿嬷拦着不让多吃。
<06 >
麻酪
老厦门的零嘴儿里,笔者对麻酪的喜爱程度可以排得上前三!一般分成花生和芝麻两种口味,一咬开外皮甜又带一点韧性,内里的胚心却疏松得入口即化,好吃极了。
麻酪的做法和配方是什么?
主料
面粉500克
辅料
水
300ml
盐
2克
油
1汤匙
苹果
2个
白糖
60克
芝麻
150克
芝麻苹果烙的做法
1.面粉中加一点点盐,分次加入清水,将其搅拌成面穗。
2.将其揉成光滑的面团。
3.加一点油,将面团涂抹均匀。覆盖保鲜膜,饧发30分钟。
4.将饧发好的面团揉匀。
5.下成6个均匀的面剂。
6.取一个面剂,将其按扁。
7.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向四周抻长。
8.抻到面皮转圈有透明的状态,有一些洞不影响。
9.苹果洗净、去皮、切碎。
10.把芝麻用料理机磨碎。可以提前完成。
11.在抻好的面皮中间,放2羹匙芝麻粉。
12.再放1羹匙白糖。
13.最后放入适量的苹果。
14.把上边的面皮往下折。
15.再把下边的面皮往上折。
16.把右边的部分往左折。
17.再把左边的折在上面。即成“芝麻苹果烙”的毛坯。
18.电饼铛加热,将毛坯的折叠面朝下,放入电饼铛内烙制。
19.上下加热。烙制两面焦黄,即可出锅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