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

设计如何让社区更暖、街区更活、园区更强?武汉把家门口的设计搬进展厅

时间:2025-11-13 18:24:55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杨文漪、通讯员李玉华)11月7日至13日,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正式亮相。家门口的空地变成口袋公园,街角杂乱的闲置地种上绿植、添了长椅,社区里冒出一个个让居民聊天散步的小天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变,正在武汉设计双年展的“创意社区/街区/园区示范建设成果展”上演。作为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七大主展区之一,这个展览直接把武汉的创意社区、示范街区、示范园区“搬”进了展厅。步入展场,观众能一眼读懂设计如何让社区更暖、街区更活、园区更强。

展览围绕“示范园区—示范街区—创意社区”三大板块系统展开。用“设计集聚创新之路”回顾了武汉自2020年启动的“三区建设”历程。

从首批12个示范园区、100个创意社区,扩展到2024年新增1个示范街区、2个示范园区与7个创意社区,武汉已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体系化实践。


(相关资料图)

这也是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首创之举,彰显了设计作为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协同。

在示范园区板块,展览串联起“创意-产业-生活”链条,清晰阐释设计如何助力园区升级。这里的巧思在于,不只展示“园区有多美”,更讲清“设计如何帮产业发展”。

9个示范园区覆盖时尚、工业、数字文创等领域,采用“产品+案例”的方式,呈现武汉“设计驱动产业”的生动实践。

时尚园区如何孵化服装品牌、工业园区如何研发医疗设备——这些展示刚好呼应武汉“设计之都”的产业根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设计不只是审美,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武汉创意天地带来的“文创盛宴”中,印着东湖风景的透明折扇等文创产品全是本土设计;现场展示的地探雷达小车、雅迪货运三轮车缩小模型,则让观众看到设计如何让工业产品更轻便、更实用。

在示范街区板块,展览巧妙串联武汉独特的生活气息,打破街区只讲颜值的误区,聚焦“功能融合”——如何让街道同时满足购物、通勤需求,又能承载文化、休闲功能。

现场搭建的1.5米高花墙成为拍照打卡热点,这面花墙正是常青花园“花漾街区”的实景还原。展区以常青花园示范街区为核心案例,采用“实景还原+互动体验”的方式,呈现武汉街区“烟火气与设计感并存”的特色。

设计如何通过月季花墙、口袋公园让街区变美,又如何保留市集、便民设施让生活更方便——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在这里,设计成为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推动街区从“共享空间”向“活力空间”转型。

创意社区板块聚焦“小而美”的民生改变,让居民自己成为设计主角。这里的巧思在于,没有高大上的规划图纸,只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生活改善等“微观需求”。

展区精心挑选7个代表性社区,采用“问题-方案-成果”的逻辑清晰呈现。老旧小区空地如何变身口袋公园、居民如何依靠手工技能增收——每一项展品都对应真实的民生痛点。

在这里,设计从“设计师主导”转变为“居民共同参与”。

武汉市景江社区的“手工温暖”展台摆满居民亲手制作的针织毛线画、钥匙扣、布艺玩偶,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社区的温度;湾郡社区的专属数字IP“湾小灵”,帮助居民在微信小程序上办理活动报名、政策咨询,实实在在让社区变得更“智慧”;

都府堤社区的“追寻红色足迹”视频循环播放,展示社区如何用设计活化红色资源,让红色街区既保留历史感,又方便游客打卡;小刘家湾社区的“空地变身”项目,将原本杂乱的闲置地改造为绿意盎然、设有长椅的休闲空间,成为居民聊天散步的小天地。

从家门口的手工坊,到热闹的街区花墙,再到产创融合的园区,设计正以“从小到大”的方式,让武汉更有温度。

标签: 武汉 居民 社区 设计 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