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头太多止不住怎么办?
总是胡思乱想是典型焦虑表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通常有以下几个方法:
1、在焦虑的时候把东西写下来,通过笔头记下来,让整个思绪得到疏泄,有整理作用,会更加有条理,有助于解决问题;
2、多思多虑的时候,越是不要想,越会去想,可以每天抽一段时间专门想事情,如果每天抽半小时甚至1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想事情,把事情想通透,可能就不会有困扰;
3、做感兴趣的事情,如打球、运动甚至游戏,让比较好的活动占据思维空间。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效果,建议去正规心理科就诊,通过辅助药物进行调整和处理。
念头到底来自脑还是心?
大脑用来思考和支配我们的行为,通常所说的“心”指的是灵魂的核心,用来感知归纳总结对于世界的认识。
心脑科学研究的早期模式—心与脑(Mind-Brain)的讨论
都世民(Dushimin)
一. 引言
央视现在热播的节目中,有“挑战自我”潜能和“出彩中国人”两个节目引人关注,观众看时是娱乐,看后仔细想,他们能行,你能行吗?可以肯定的说不行。有的节目即使效仿训练也不一定行。这是为什么?难道科技界不应该研究吗!这与国内外正在研究的心-脑科学是有关联的。笔者想就此进行一些讨论。
最近借阅了四本书都与小宇宙探索有关,按现代人说法叫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中以心脑科学研究最为复杂。这四本书是:
1.,[德克劳斯,迈因策尔著,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2.《北大讲座》编委会编,北大讲座精华集(科学);
3.曹军,冯清等编著,现代人看中医:趣谈中医药及全息;
4.南怀瑾选集(第七卷),南怀瑾 著述,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公司出版发行,2012年9月第1 版第23次印刷。
这四本书特点:有西方学术界观点;有中国现代学术界观点;有中医学术界观点;有中国佛学界观点。虽然不能代表各方面观点,但是对比一下进行讨论,还是很必要的。这是笔者探索小宇宙进入比较深入的层面的起点。
首先应该将大脑看成是复杂系统,小宇宙中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大脑。称人体是小宇宙就是体现这“复杂系统”的含义。这样说应该没有争议。为什么这样说呢?应该先探索我们人类祖先是怎样研究的。
书【1】对西方国家早期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早是古希腊。中医起源约是2000年前。而佛学是2500年前。这是时间跨度。为什么作此对比?是因为科学网常有专家讨论[5]中国落后100年;中国1500年没有科学;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等。笔者为此也想搞明白,首先讨论得有共同语言,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科学”?查来查去没有统一名词标准,说法颇多,这词起源什么年代没有人说明白,是一千年还是一千五百年,无人考证。因此这种讨论不可能有结论,不如仔细作些研究,不闭门造车,看不起西方国家,也不盲目崇拜西方国家。这样会客观一些。
二.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能做什么?
书【1】主要阐述用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为脑建模,概述以下几点:
1.在复杂系统框架内,大脑的模型是非线性动力学的复杂细胞系统。
2.精神状态(例如模式识别、感情、思维)的形成,可解释为大脑集合体中(宏观)序参量的演化,序参量是由远离热乎衡的学习策略中,神经细胞的非线性(微观)相互作用引起的。在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近研究中,科学家甚至推测:
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取决于自反映神经的“元细胞团”的产生率。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解释为某些注意状态的序参量的(部分)关闭。
3)做梦和情绪也是受非线性动力学支配的。
3.复杂系统探索方式是不能解释精神是什么。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某些精神状态的动力学建立模型。甚至原则上也不排除为意向性行为建立模型。
4.复杂系统不需要将大脑比喻成电脑中的中央处理器。用这种虚构的中央处理器来解释大脑没有必要。
5.微耳和富有嘲笑意味的观察是过时了,这种观察没有发现人体中有任何灵魂,甚至经过上百次的解剖还是没有发现人体中有任何灵魂。
6.精神气质被理解为复杂系统的一种整体状态,它是由部分的局域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但是不可能被还原为其部分。也就是说由上向下的还原论研究方式不可取。
7.用复杂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为人的感知和思维的形成建立模型。
心身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自然进化的。
下面回顾早期的心灵哲学和神经生理学史。从柏拉图的灵魂到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
用熟悉的已知的东西为未知的“灵魂”建模
1.早期的神话和宗教信念都试图解释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的欲望、恐惧、愤怒和想象力,如同自然界的强制力那样,支配着人的生活世界。意识,或心灵、精神、灵魂,都是生命所经历的,似乎在人死后就“离开”了躯体。
2精神或意识状态被假定为“灵魂”的特殊实体,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是它们形成人的意向性行为。这些理解面临的困难问题是:
1)灵魂在人的驱体内什么地方?通常的解答是:它遍布于身体中,或者集中在某些器官中,例如心脏和肺部。
2)尽管这种惊奇“事物”的效应显然是真实的,但是它像上帝或幽灵那样,是看不见、抓不住的。
3一些思想家把“灵魂”看作诸如“气”或“火”这样的物质,因为“气”和“火”被认为是最精细、最轻的物质形式。
4阿那克萨哥拉看来,精神是运动和有序的原则,也是生命的元素。
5赫拉克利特看来,灵魂如同火焰,由宇宙的规律(逻各斯)所控制。灵魂,如同火,被水浇灭!“灵魂死后变成水”。
6.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把人的灵魂或精神解释成物质性的精质,把灵魂想象为非物质的思想(如数字和关系)。换言之,灵魂是用数学的比例关来建模的。
7.亚里土多德认为理念是人对形式的抽象,形式在自然中(in re)发挥作用。灵魂被描述为活物的形式(“实质”),不与物质分离。灵魂是人体中的一种潜能。人的机体看成为一个整体。
8.德谟克里特认为,“灵魂”仅仅由特殊的物质(不可观测的)原子来定义。
三.早期的大脑分析模式
1.早期的医学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克罗顿的阿尔克迈翁,他看来是第一位把感觉和思维定位在大脑的古希腊思想家.
2.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意识的场所,而大脑仅仅是用空气来进行冷却的运行机制。
3.希波克拉底认为:大脑是“意识(sunesis)的信使,并告诉它发生什么”。
4.柏拉图看来,所有人在获得任何经验之前,都有某种永恒的先验知识。
5.阿维森纳建立了一个医学学派,在手术、药理、治疗和康复中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
6.亚里土多德和斯多亚传统中,已经发现了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盖仑相信,神经把心灵普纽玛输送到肌肉,从而引起运动。心灵普纽玛不仅是像空气那样的物质,也是一种生命精灵,在当时有关人的意识问题的科学讨论,总是被宗教意识形态所掩盖,长期以来,解剖尸体也是相当危险的事情。这里译文普纽玛有无编码的意思不清楚。
7.笛卡儿主导了二元论的本体论,把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严格分开。把人体(res extensa)看成是一台物料机器,是按照力学和几何定律构造的。笛卡儿的理论没有考虑心与身的相互作用。他假定,人的机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由大脑中的精神所引导。人的精神支配着身体。
笛卡儿相信:所谓“动物精灵”的细微光粒子在神经通道中快速运动,把来自大脑的输入信息传递给肌肉.与自然界中的所有机械效应相反,人的精神可以自发决定运动的方向。笛卡儿在《心灵的激情》一书中,试图把害怕和热爱等所有情绪状态,都看作被动的物理效应,都由外部事件引发。如果在笛卡儿的机械模型中,用生化物质和电生理效应,如激素和神经递质,来取代动物精灵的粒子,那么他的这种神经活动概念就接近现代的分析法。笛卡儿的分析法就是没有考虑非物质的精神所起的作甩,也就是缺少心的作用。
8.偶因论哲学家马勒布朗什看来,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不可思议的。是神-上帝赋予的因果作用。斯宾诺莎把笛卡儿的心和身的二元论归结为单一实体的一元论。上帝就是万物的唯一实体。自然、精神和身体的一切外表,都仅仅是宇宙“实体”的属性(“状态”)。
9.按照复杂系统研究方式,莱布尼茨提出最瞩目的精神哲学。与其自然哲学相联系,莱布尼茨的宇宙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的宇宙相反,是由无数的实体(“单子”)构成的,这些“单子”相当于空间中不同点的观察,或多或少地透视了整体。因此,单子被看作一种类似灵魂的实体,被赋予了感知和记忆,但是其意识的清晰程度有差别。从现代的观点看,莱布尼茨的类似灵魂的实体显得有些奇怪,它们具有感知和记忆,具有或多或少的生机。
在具有或多或少复杂性的自动机框架中,用单子论来建立模型却不困难。莱布尼茨提出,每一实体都可以用一种单子的自动机来建立模型,自动机的不同状态相应于单子的不同感知。实体的意识程度是用其复杂性程度来度量的,标志着单子状态空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小。这一模式与宁波大学钟振余老师的模块化运行方式有些类似。[9]
10.休谟的联想心理学理论。他主张自然界没有因果关系,精神也没有因果关系,只存在感觉—印象的无意识的联想反映,感觉—印象如闪电和雷鸣那样,以关联的方式呈现。大脑无意识地形成感觉—印象。
——引用于人机与人机实验室《什么是心与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