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迭代和赋能,让我们对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充满希望,当前,数字普惠的核心技术与实践应用情况如何,发展数字普惠应规避哪些金融科技伦理风险?
(相关资料图)
21金融研究院在12月23日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特色金融”主题论坛上发布的《筑牢金融科技伦理根基 推动数字普惠稳健发展》轻报告(下称《数字普惠轻报告》)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据介绍,《数字普惠轻报告》由民生金融租赁特别支持,是21金融研究院今年“普惠金融系列主题系列轻报告”之一。 21金融研究院围绕与中银协、中财协、中担协、中贷协,以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名单,做了多维度的调查研究工作,《数字普惠轻报告》以两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等典型案例为主要研究依据,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数字普惠稳健发展,必须先要筑牢金融科技伦理根基的结论。
《数字普惠轻报告》显示,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金融消费人群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其在运用过程中既可能带来正向效应,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果。金融科技伦理是金融科技运用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数字普惠轻报告》认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既要关注科技给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安全等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要防范期间可能衍生出的复杂多样的金融科技伦理问题与潜在风险,并提出应从三个维度开展金融科技治理。
金融伦理治理的三个维度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本质在于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数字普惠轻报告》提出,金融科技伦理作为金融科技运用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金融伦理,即金融活动所有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是科技伦理,即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必须重视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和治理,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应从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和数字鸿沟等三个维度展开。
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宏观与微观结合
未来,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和治理,需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共同努力。《数字普惠轻报告》提出,在宏观层面,需要构建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各类主体,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搭建相应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组织框架,加强对金融科技伦理方面的审查评估,完善金融科技伦理的相关制度规范建设,负责任、有道德地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无论是对于金融监管和相关机构,金融科技伦理的框架建立和治理都不能一劳永逸,治理框架要不断地探索,规则要不断完善,技术标准要不断更新,久久为功方能见效。
数字普惠实践方兴未艾
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旨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结合21金融研究院近两年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数字普惠轻报告》梳理了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及其应用。如民生金融租赁“创新‘融资+融物’商用车租赁模式 助力乡村产业就业发展”服务模式创新典型案例,其统一零售数字化经营平台通过业务数据、央行征信、第三方等数据形成多维大数据模型,搭建专家规则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合规准入、反欺诈、信用评分、额度授信、资产预警等在线风险场景的把控落地。
又如厦门国际银行“数字化驱动 为梦想加码”数字普惠典型案例,其依托数字小微平台,建设以客户为中心、平台数据风控为抓手、“线上+线下”的数字小微服务体系,打造“业务敏捷、管理敏捷、运营敏捷”的小微业务管理中台,推出多款数字小微信用贷款产品。
再如陆金所控股平安普惠陆慧融“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系统”数字普惠典型案例,该系统以“AI+O2O”线上科技+线下服务模式,服务实体小微,可实现最少零文字输入、全程拟人AI面对面服务体验、大幅降低等待时间,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平均耗时下降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