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像是黄河母亲给予的“特殊勋章”,不大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目光。3月19日,记者见到鄄城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高级技师王洪峰时,他刚从工地赶回来。身为“80后”的他,去年获得“齐鲁工匠”荣誉称号,是当年菏泽市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多年来,王洪峰扎根基层,多次获得“黄委会技术能手”“山东黄河首席技师”“山东黄河劳动模范”“齐鲁首席技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等称号。作为山东黄河第一机动抢险队技术员,他力保黄河一方安澜,参加各类险情抢护30次,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当年杨集险工段抢险经历,令王洪峰印象十分深刻。那年7月,突如其来的大雨,让郓城县杨集险工段出现险情,随时面临溃坝危险。“一旦溃坝,下游的土地、房屋将被洪水淹没。”王洪峰说,在接到任务后,他所在的山东黄河第一机动抢险队立即赶赴现场。
作为技术员的王洪峰和队长迎着瓢泼大雨,在黄河边一边查看险情,一边商议方法。滂沱大雨中看不清人脸,雨衣里面灌满了雨水。他们确定采取抛石笼、捆抛柳石枕的方法处置险情。经过一天一夜“战斗”,险情得以有效控制,王洪峰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我们那一队人只在早晨吃了个馒头,喝了点水,可是面对险情,大家都没有退缩,都往前冲!这是我们‘黄河人’内心的责任和使命。”王洪峰坚定地说。
敢于担当、创新,是王洪峰的突出特点。2010年7月的一天,鄄城县苏泗庄8号坝因水流直冲,导致坝前冲刷成深坑。“捆抛柳石枕太慢,且难以到位。如不及时抢护,后果不堪设想。”面对险情,王洪峰大胆提出用船抛铅丝笼挂树头的抢险方案——用铅丝笼固根、树头防冲,很快就控制住险情的发展。
经过一次次的险情考验,王洪峰摸出了门道,他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更从经验中研究创新方法。先后研制出“组合式移动抛枕(石笼)车”“充气式橡胶堵漏器研制与应用”等十余项科技创新,促进了黄河防汛抢险和工程维修养护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化水平,获得黄河水利委员会“三新”认定和“山东黄河科学进步奖”。他还参与发明了“堤坝草皮修边机”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由王洪峰主持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要点研究》《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基础研究》等课题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王洪峰将研究充分应用到工作中,他参与完成的10项项目工程,通过创新施工方式、推广革新技术,累计节约资金1800余万元。
2020年,鄄城黄河河务局创建“王洪峰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洪峰作为领头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给青年职工。仅在2021年,工作室就先后成功实施“便携可调式管道焊接座”“一种插接式水利工程堤坝板”“组合式U型定槽机”“背负式树干自动刷白机”4项发明创新。
“技能是需要传承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他们。”王洪峰说,工作室的苏欢,就是他手把手指导从事河道修防工作的。前不久,苏欢还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了全国河道修防工技能大赛。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始终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作为一名新老交接的‘黄河人’,我要把这种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通过‘传帮带’传承给新一代‘黄河人’,力保黄河一方安澜。”王洪峰说。